当前,我国石化行业面临产品价格下跌、行业效益下降等挑战。上半年,我国石化全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但利润同比下降1.6%,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5%。为谋求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前不久,“2024中国石油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辽宁盘锦成功举办。大会由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与盘锦市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傅向升指出,当前我国石化行业正处于深化结构调整、创新突破、向清洁能源转型过渡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成功走出“中等技术陷阱”,继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会上,业内人士共同探讨我国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之策。本报选取部分观点刊发,敬请关注。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营销研究所副所长肖冰分析,未来全球化工产品扩能主要来自东北亚、中东和印巴地区,消费增长主要由东北亚和印巴地区驱动。预计“十五五”初期,全球石化产能建设暂缓,消费增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产能建设调整后再发展。2024~2026年,全球(不含中国)石化产能建设陷入低谷,并伴随大量落后产能退出,但这并不会改变北美和中东再度扩张的决心。预计到“十五五”末,北美、中东等地年均新增乙烯产能400万~600万吨/年,接近2018年高峰时期水平,与我国产能建设周期部分重叠。
过剩仍难以消化。“十五五”期间,东南亚和印度石化产品消费增速或显著好于其他市场,吸引包括北美、中东等资源流入;欧洲及日本、韩国高成本产能退出,也为中东乃至我国石化产品留下了增长空间。但全球4%的消费增长仅能消化全球部分过剩供应。
循环经济威胁需求。“十五五”期间,欧洲碳边境税的实施将逐渐提高石化产品使用成本,加上各国大量限制塑料消费规定的出台,特别是《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框架下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或提出原生塑料产量大规模减少等目标,都将威胁“十五五”乃至中长期的塑料消费目标。
盈利将短暂“达峰”。“十五五”初期,随着全球(不含中国)石化产能建设放缓,全球石化行业开工负荷和盈利水平有望在2026年前后达到阶段性高点,随后再度下滑。北美将凭借乙烷资源的优势,在开工和盈利方面领先其他地区。
肖冰分析,2024年我国石化项目投产节奏略有放缓,下游消费继续恢复,化工产品需求稳步增长。上半年,三大合成材料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8.2%。下半年,在稳增长政策下经济预期向好,但受2023年高基数影响,各产品消费增速略有下降。
目前,我国多数化工产品陷入平衡乃至过剩状态。从产能满足率看,我国主要化工产品除了碳二产业链(乙烯、聚乙烯)、部分合成橡胶品种(丁基、乙丙)及PX(对二甲苯),基本已进入平衡、过剩,甚至是严重过剩状态。从供需缺口看,国内碳三、碳四产业链基本已达到平衡或过剩状态,进口需求集中于碳二产业链(乙烯、聚乙烯、乙二醇等)。
自2019年以来,在经济、供需等因素扰动下,石化行业景气周期进入下行区间。尤其2022年受油价、疫情等因素影响,行业加速下行,进入景气周期低谷。当前,随着经济复苏、消费改善,行业开始恢复性上行,但高成本、强供应、弱需求压力仍抑制行业利润恢复速度。短期内行业仍面临较大阻力,盈利水平或维持低位徘徊。预计在2030年前后达到下一轮景气高峰。
预计“十五五”期间,国内石化行业将在大规模的产能建设下,艰难寻求市场再平衡的消费支点,并开启“L”形行业复苏进程。
产能建设仍在继续。“十五五”期间国内石化产能建设并未放缓。在“十四五”新增2900万吨/年左右乙烯产能后,国内仍有2600万吨/年左右的乙烯产能待建,国内乙烯产能逼近9000万吨/年大关。
消费接续动力不足。在人口、投资、出口及塑料回收等因素影响下,国内石化行业消费内生动力正在放缓。国内消费更加依赖新经济周期和新贸易通道建设,预计国内乙烯消费增速将降为3%左右。
“有出有进”市场模式形成。在国内产能过剩、国外高成本产能逐渐退出的背景下,国内石化产品出口市场正加速形成。特别是随着国外销售渠道的建立,以套利为主的出口模式也将有所改变,国内石化产品出口规模或将再度跃升,“有出有进”市场模式逐渐形成。
“L”形复苏。“十五五”末期,国内缺口最大的乙烯产业链自给率或将在90%左右,国内石化行业产能过剩或将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消化,行业整体毛利将经历更长时间的低迷和“L”形的复苏走势。
将过去20年分为两个10年看,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2004~2014年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2015~2024年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2004~2014年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2015~2024年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7%。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认为,过去20年的增长来自产业的扩张,而最近10年我国化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渐下降,由此带来化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稳中有降。我国石化行业以数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正走向终结,进入成熟市场发展周期,由产品转向服务的经济增长模式将进一步确立。
本轮石化行业资本扩张将持续到“十五五”中期,预计到2027年投资周期将出现拐点。总量控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链再平衡和价值链重构,是未来我国石化化工产业的主基调。
炼油产能的上限是10亿吨/年。2023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9.2亿吨/年,全年加工量为7.35亿吨,炼油能力利用率约80%。我国将控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在10亿吨/年,落后装置将继续淘汰,炼厂平均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7~2028年成品油(汽柴煤油)需求达峰。以中国石化扬子石化、湖南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为代表的“油转化”改造将成为行业新趋势。
乙烯产能的上限是9500万吨/年。2023年,我国乙烯总产能为5132万吨/年,占世界总产能的23%,产量为4410万吨,当量消费量为6090万吨。预计我国乙烯产能到2025年达到6600万吨/年,到2030年控制在9500万吨/年。按年均需求增长3%预计,2030年我国乙烯当量需求约为7500万吨,按80%开工率计算,我国乙烯供应量7600万吨,基本维持平衡。
PX产能的上限是5000万吨/年。2023年,我国PX供应能力急速上升,PX产量3274万吨,比上年增长28%,表观消费量4174万吨,自给率由2021年的62%提升至78%。2019~2023年,我国PX表观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速9%,主要得益于PTA(精对苯二甲酸)7.2%的增速拉动,其背后的增长来自纺织、软饮料行业的增长。预计2030年,我国PX总产能约5000万吨/年,表观消费量约4800万吨,按85%开工率计算,仍然存在550万吨缺口。
实现重构与转型,需要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数字化、产能出海、园区化发展。
肖冰分析,全球特种化学品市场规模年均增长3.7%,2030年将突破9000亿美元。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新材料消费市场,但全球高端化工材料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我国除了氟硅材料、聚氨酯材料发展水平较高,其他材料均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化工新材料具有较高的盈利及较强的抗周期能力,炼化一体化公司纷纷向高端化转型,民营企业快速崛起,外资企业也加速进军我国化工新材料市场。
杨挺说,在国家政策引领和全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较快,自给率不断提高。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化工新材料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超过8%,到2030年,自给率将达到90%以上。
光伏领域,我国2023年消耗光伏胶膜约35.8亿平方米,2025年预计为45亿~50亿平方米。常见的光伏胶膜主要有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胶膜、POE(聚烯烃弹性体)胶膜,目前POE树脂全部依赖进口,预计2025年光伏EVA树脂、光伏POE树脂需求量将分别为120万~150万吨、80万~100万吨。但是,目前大部分光伏公司利润已经处于盈亏平衡点,行业正处于产能周期底部。我国POE在建拟建项目合计产能达336万吨/年。2024年5月,万华化学20万吨/年POE项目投产,该公司规划POE产能超300万吨/年。
新能源领域,2023年,我国锂电池产量达到940吉瓦时,比上年增长25.3%,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主要原料是化工材料。锂电池行业目前供需不均衡,现金利润率为负值且资本支出计划被削减,但行业需求增长依然稳健,接近周期性转折点。
电子信息领域,主要需求是高性价比、高性能电子化学品,包括芯片、传感器,以及其他半导体电子器件用化学品——电子胶黏剂、光刻胶、导电材料、高纯气体、湿电子化学品等。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122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3%,创历史新高;集成电路进口额约为2.46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0.6%,仍然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预计到2025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自给率将达到70%,新增销售额2万亿元,对应电子化学品市场价值约2800亿元。
中国石油吉林化工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于春梅认为,基础化工仍然有发展前景,但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产业政策、原料资源、技术成本、规模、区域市场、物流、合资/合作、与新能源耦合,以及产品质量、客户服务、研发实力等。
乙烯及下游产品方面。乙烯技术进入新赛道,其中,乙烷氧化脱氢技术,林德、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都在推进;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都在推进;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甲烷直接制乙烯、乙烷脱氢制乙烯、二氧化碳制乙烯、废塑料制乙烯等技术,都在研发中。无论哪种技术,都要追求流程短、投资低、能耗低、碳排放少。当前,绿色甲醇成本比较高,未来随着成本降低,MTO(甲醇制烯烃)将得到一定发展。此外,生物质制乙烯是零碳路径,中长期将扮演一定角色。
乙烯供应情况改善,使下游迎来新机遇。一方面,乙烯价格下跌,商品量增加,为下游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原料保障;另一方面,塑料回收利用潜力释放,生物基等替代原料大大降低对初级原料乙烯的需求。2023年我国乙烯下游产品自给率,聚乙烯为69%、环氧乙烷为100%、乙二醇为70%、苯乙烯为97%、EVA为64%、PVC(聚氯乙烯)为100%、醋酸乙烯为88%、乙丙橡胶为71%。
高端聚烯烃投资机遇多。mPE(茂金属聚乙烯),2023年我国消费量258万吨,自产30万吨,缺口达228万吨,目前国产化加速扩能,拟在建产能超过370万吨/年,但亏损面很大,必须控制好成本。EVA,2023年我国产能245万吨/年,产量206万吨,进口量139万吨,拟在建产能达295万吨/年,面临过剩风险。POE,2023年我国只建成3万吨/年产能,但目前拟在建产能超过200万吨/年,赛道拥挤。PB-1(聚丁烯-1),2023年我国产能12.3万吨/年,产量3万吨左右。UHMW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2023年我国产能25万吨/年,正步入快速发展期,预计2027年产能将达到75万吨/年。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2023年全球产能14.75万吨/年,中国石化川维化工建成1.2万吨/年产能,荣盛石化5万吨/年产能在建。此外,碳二链的POP(乙烯基聚合物接枝聚醚多元醇)、碳三链的POE/POP(聚烯烃塑性体)、PMP(聚4-甲基1-戊烯),国内生产均为空白。
EO(环氧乙烷)星空体育app官网,多年来一直盈利,现在全面陷入亏损。2023年我国EO产能达886.3万吨/年,开工率仅55.72%。传统EO的原料是石脑油裂解乙烯,而卫星石化以乙烷为原料,成本低,能实现盈利,2024年还扩能148万吨/年,可见低成本对于石化项目的重要性。因此,EO的出路,第一是降低成本;第二是下游积极开发聚醚单体、乙醇胺等出口市场;第三是研发高端产品替代进口,2023年EO衍生物乙二醇醚、乙醇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进口量26.39万吨;第四是新产品应用拓展,如乙撑胺、聚醚胺等;第五是炼化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增产芳烃,制PTA,并与EG(乙二醇)合成制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第六是二氧化碳路线,二氧化碳可以和环氧乙烷合成PEC(聚碳酸乙烯酯)可降解塑料,也可以生产PC(碳酸丙烯酯),二氧化碳还可以与生物质法乙烯合成环氧乙烷,形成内循环,未来很有前景。
丙烯及下游产品方面。国内原油加工能力的控制,将限制炼油丙烯供应峰值,未来增量主力仍是PDH(丙烷脱氢制丙烯)。预计2024年,我国新增丙烯产能1392万吨/年,其中PDH新增841万吨/年。丙烯产业链几乎全线过剩,开工率也大幅下降。
丙烯酸,生产正向卫星石化、上海华谊、万华化学、巴斯夫等龙头企业集中。从产业链利润看,丙烯为负,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乙酯利润较好。丙烯酸的上游是丙烯醛,可以考虑用丙烯醛生产戊二醛、1,3-丙二醇、烯丙醇等高端精细化产品。丙烯酸的下游,可以做丙烯酸酯高性能乳液、丙烯酸酯橡胶、EEA(乙烯-丙烯酸乙酯)、EAA(乙烯丙烯酸共聚物)、SAP(高吸水性树脂)等。
丙烯腈,2023年我国产能为413.9万吨/年,预计2024年为478.9万吨/年,2027年为791.9万吨/年。ABS(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树脂是拉动丙烯腈消费的主力,2023年产能为770.5万吨/年,预计2027年产能达1140.5万吨/年,年均增长率10.3%。此外,2023年我国聚丙烯酰胺产能达到162万吨/年,是世界最大生产国、消费国、净出口国;腈纶利润进入回升期,增量以生产碳纤维原丝为主。
PO(环氧丙烷),2023年我国产量435万吨,消费量469.1万吨,产能617万吨/年,拟在建产能795万吨/年,产能过剩。由于PO绝大多数用于聚醚多元醇,因此PO和聚醚行业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建筑节能、聚氨酯风机叶片、新能源汽车、可降解塑料、绿色PO出口等都给PO带来机遇。
苯及下游产品方面。由于供应缺口较大,纯苯利润很高。成品油消费税全面铺开带来新的变化,甲苯生产纯苯可能成为重要供应增量。
苯乙烯多年来盈利较好,2023年底我国苯乙烯总产能提升至129.2万吨/年,产能增速达21%,从进口大国成为出口国。苯乙烯产能过剩,必须打造一体化和多元化竞争力。HIPS(高抗冲聚苯乙烯)部分需求被ABS替代,预计未来PS(聚苯乙烯)产能利用率为55%。PS行业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缺乏高端化HIPS产品。目前,SSBR(溶液聚合型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LCBR(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受到关注。星空体育app官网星空体育app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