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方面,由于家具是生活方式的载体,对家具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消费的潮流,而且这种趋势有增无减,因此家具的销售必然是多元化的。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革命,电子商务将必然成为零售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家具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将会成为销售渠道的一条坦途。我们期望各种形式的家具零售模式百花齐放,如制造商的专卖店、电子商务协同体验店、家具大卖场、社区特色家具店等等,从多方面来拓宽家具销售渠道,培育出独立的强大的家具零售行业。中国家具业如果拥有了独立的强大的家具零售业,它将和强大的制造业并肩成为中国家具向现代化腾飞的两个翅膀。
中国家具行业现今有约5万家企业,以2009年为例,2000万元年产值以上业计5441家,换句线年全行业总产值为73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为3409.11亿元,占比46.7%,上述的中小企业产值为3891亿元,占比53.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家具业中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对整个产业的贡献较低,其中有许多企业的产能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必须适当淘汰一部分,以优化整个行业的企业结构。
嘉宾简介:许美琪,教授,1945年生于上海,江苏人。1968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木材机械加工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贵州铜仁地区的木材加工厂工作十年。1978年恢复研究生入学考试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干燥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木材学家梁世镇先生。1981年获得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干燥硕士学位。曾在上海木材工业研究所工作多年,在模压浮雕刨花板的研制,数字式木材测湿仪研制及高温介质测湿仪的研制等方面多有建树,曾获得轻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多项奖项。原上海市家具研究所副所长,《家具》杂志主编,中国木材干燥研究会副会长,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研究方向为家具设计理论、家具史、家具产业经济理论。近年来,在《林产工业》、《木材工业》、《国际木业》、《家具》等杂志及《中国绿色时报》、《亚太家具报》、《深圳家具报》等专业报纸、网站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二百余篇。2007年初,中国家具协会授予他“中国家具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自上世纪末至新世纪以来即1988年以后的20年间,中国民营经济的崛起,港台家具业和外资企业向大陆的转移,中国家具业突飞猛进。2007年,中国家具全年生产总值达5400亿元人民币,当年约占全球家具生产总值3070亿美元的25%,全年出口226.17亿美元,占当年国际家具贸易量1000亿美元的22.6%。从1988年至2007年的19年间家具产值增长了130倍,年增长29.27%;家具出口额增长了294倍,年增长34.90%。嗣后的2008年至2011年间,中国家具业的产值和出口额继续高速地增长,2011年中国家具业的产值达到10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09%;出口额达到388.82亿美元,同比增长15.31%。这种简单的数量型增长,已经把我国家具业的产值和出口额达到了极至。在内销方面,由于这个产能与国内GDP的增长(9.8%)和民众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脱节(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发布,去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内需呈现疲软乏力;在外销方面,欧美的债务危机使其国内消费力急剧下降,欧美的订单锐减,而新兴国家的市场也遭遇到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的竞争,不确定性增加。实际上,我国家具出口额已占到国际家具贸易额的近4成,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已不大。
我国今天的经济规模,相当于美国、德国及日本加起来的总和的六分之一,然而劳动力却相当于这三国总和的三倍,我们不及发达国家的6%的生产力。(注:1/6经济总量÷3*劳动力= 1/18 = 5.56%)。我国家具业亦不例外,几年前,日本比我们高十几倍的生产力,今天还是7至8倍。从劳动生产率来说,我国家具业中较好的企业大概在25-35万元/人?年,一般在15-20万元/人?年,而国际发达家具业达到10-15万美元/人?年,也就是说,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5-6倍。在另一方面,我国家具业的木材利用率在大型企业中为60%,而在中小型企业里仅为50-55%,而国际发达家具业则为70%。因此,我国家具业的产业升级的头等大事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物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规模庞大的家具制造业在出口方面一直未能获得全球定价权,在产业链的低端生存,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国际销售渠道与技术专利,没有真品牌,以及在上游衍变为金融大战的资源争夺战中位居人后,从而中国家具业的出口不能进入高端市场,只能在中低端市场与现今变得更具比较优势的新兴国家如越南等的竞争而陷于被动;在国内市场方面,内需的不振,加之销售渠道被商业地产“绑架”,使制造业畏头缩尾,首鼠两端而进退失据;而经销商则由于高昂的“交易成本”失去了内生的再发展能力,不得不采用许多无序和不道德的竞争手段,进一步地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大面积地陷于亏损或破产的境地。这从近期成立的中国经销商联盟和中国品牌联盟的宗旨中可见一斑。中国家具业这种在出口上处于产业链低端,而在内需市场上没有与制造业同等强大的家具零售业,从而使其在危机中跛脚难行无一可恃。
关于家具专业市场的内在缺陷,笔者已在多篇文章中论及,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这种商业地产业态应尽快地向零售业态变革转型,在家具零售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营销技术上进行投入。这种变革转型将较大幅度地降低家具销售中的“交易成本”,从而让利于消费者,也有利于家具零售业自身的内生发展。例如利用已有的“商业品牌”,并进而发展成为“家具产品品牌”,实现自主设计、外包加工、国际网络销售的家具品牌产品,或者概括地来说,就是如同“宜家”一样,实现跨国经营的中国家具品牌。我们期待着专业市场的业主们自觉地意识到这一问题,从而实行变革和转型。这是家具零售业内成本最低的一种改革,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业内的动荡。
我们现在面临的危机并不全在外部,主要还在我们自身。这就是问题的要害。中国家具业的现代化转型迫在眉睫,它是解决“去产能化”的唯一途径。这就好比我们去除了身体中多余的“赘肉”和“虚胖”,并且“排泄”也通畅以后,我们的身体会更加健康。笔者深信,经过这次危机的洗礼,中国家具业会取得更健康的发展,成长为现代家具业,自立于国际家具业之林。
当前中国家具业面临着市场极度低迷的危机,而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严重的“产能过剩”,解决这场危机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去产能化”。
中国家具业的“产能过剩”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它首先表现为产业的简单的数量型增长和出口产品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其次,内销则受制于“商业地产”的钳制,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和零售业的销售及服务的附加值受到盘剥,从而失去了内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产业升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家具产品的附加值包含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前者要求提高加工装备和加工工艺的水平,利用新材料的水平等;后者则要求提高设计的水平,我国的家具设计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瓶颈,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设计创新的能力,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而不是一味地“拷贝”和“跟风”。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就是产业升级,而不是转型去搞什么“高端产业”。我们要立足于家具行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来改造我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家具文化,发掘东方文化的底蕴,融合西方文化,创新性地建立中国的现代家具设计。这才是人间正道。
2006年的第一届世界家具大会就对中国出口家具的附加值提出了批评,“中国的出口家具数量是意大利的三倍有余,……但中国家具产品的价格不足意大利的三分之一。”2011年1月至4月,规模以上企业的家具产值为1373.40亿元,生产家具件数为2.0939亿件,平均为655.90元/件;2012年1月至4月,规模以上企业的家具产值为1612.50亿元,生产家具件数为2.1911亿件,平均为735.93元/件,单价上升12%。但如果考虑到原辅材料价格平均上扬20%左右和劳动力价格上升20%左右,从单件家具的价格来看,国内家具产品附加值并未上升甚至下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件家具的原辅材料约占成本的50-60%,人工工资约占成本的10-15%,因上述两项的增加,成本约提高30%。这远高于前述价格上升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