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朋友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酒过三巡,大脑因酒精的刺激而兴奋,会情不自禁地想要高歌一曲。
但如今,这种风潮正逐渐消退,曾经叱咤风云的KTV如今不得不依靠中老年人的捧场度日,大量KTV正面临倒闭的命运。
截止去年,全国KTV总数从2015年的15万家骤减到6万家左右。而在这剩余的6万多家里,仍然在营业的不足50%。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深受美国嬉皮士的影响,日本的年轻人对音乐非常迷恋,经常去酒吧等场所听歌手演唱。
那个时候想唱一首歌曲,需要麦克风设备以及现场乐队的配合,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普通人很难拥有这样的机会。
于是一个名叫井上大佑的歌手突发奇想,做一个自带麦克风的伴奏机器,只要投币就能播放伴奏,这样谁都可以上去唱了。
他找来做机械设计的朋友,还真就把这个东西鼓捣了出来,这也就是第一代卡拉OK机器。
而所谓的卡拉OK,分别取自日语的“空”(发音为“卡拉”)和英文的Orchestra(交响乐队)的前两个字母的发音OK,意为“无人乐队。”
后来这种形式传到了中国台湾,原本做音乐录像带生意的刘英发现客人们来店里试听试唱的不少,但买的人没几个,于是将MTV和卡拉OK结合在一起,让客人们就在店里边看边听边唱。
在形式上,以往KTV按照歌曲数量收费的模式也改成了以小时计费,也就是“量贩式”。
价格也变得平民了许多,让以往只有有钱人能消费得起的KTV,逐渐成了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娱乐方式。
因此,KTV也常被认为是“改变了亚洲人的夜晚”的伟大发明,“吃饭喝酒唱K”成了多少人夜晚一条龙的消遣娱乐活动。
得到的回答是他们认为唱的好的人会选择去组乐队,唱的不好的人压根不会选择在人前唱歌。
但在内敛含蓄却向往情绪宣泄的东亚人眼里,这无关唱功,而是一种情绪得以宣泄,情感得到释放的方式。
作为一个90后,小视还记得学生时代,自己所在的城市里的KTV中午11点开门。
于是你一瓶饮料,我一袋虾条,藏在包包里偷带进去,还要时不时地跟来来巡逻的工作人员斗智斗勇。
那时候,即使唱个通宵也不觉得累,因为KTV是除了网吧洗浴之外,少数能够包夜的地方了。
那时候总是想,什么时候能舍得在店里买喝的吃果盘呢?什么时候能不挑时段地开个大包?
那时候他们憧憬着着“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相爱的亲爱的人来告别单身”;后来才发现遇见的都是“给自己伤痕”的人。
“分手快乐,祝你快乐,你可以找到更好的……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就是对她们最真诚的祝福。
不过,也总会有人一边唱着“我们都没错,只是不适合”,或者“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一边默默流泪。
你会发现那个平时不起眼的男生开口就是BEYOND,整个人的魅力好像提升了不少。
经常被起哄的两个人被推上台,一起唱一首《被风吹过的夏天》,相视瞬间都是甜蜜与青涩。
《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常年霸榜KTV,你很难说清楚到底谁更受欢迎。(《丁香花》表示不服,申请出战。)
《秋天不回来》《认真的雪》《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都是emo男孩的最爱。
那首火遍大街小巷的《玫瑰花的葬礼》,直到几年后人们才发现原来不是周杰伦唱的。
直到现在,如果你要点周杰伦、,SHE……就别奢望自己可以独霸麦克风了,群体大合唱是避免不了的。
我们再也不需要在开门之前就去早早地等待,小时候“开大包”的愿望,现在很容易就能实现。
曾经是衡量孤独等级的地方,总是承载着一群人的狂欢;但如今,那些一起狂欢的人早已各奔东西。
即便在短暂重聚的日子,大家一起玩的提议也不再是KTV,而是更倾向选择时下更加流行的剧本杀或者密室逃脱。
为工作事业家庭操劳的中年人,会选择在KTV短暂“躲避”,尽情地释放压力。
很有意思,回头再看曾经用来衡量孤独等级的清单,好像我们不知不觉中都做过了。
在这条逐步走向孤独的道路上,我们曾经拥有的那些热烈而璀璨的时光,都是名为成长的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