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AI的浪潮到来后,我们见到了太多的创新应用场景,从AI虚拟人站上主播台到央视发布AI动画片《千秋诗颂》,无不让广大观众耳目一新,喜闻乐见。不论是文艺节目、大型活动,还是影视剧、动画片,不论是将节目AI译制成多语种,还是更普遍的新媒体传播……可以说,国内广电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 AIGC。
但近期,央视综合频道的《晚间新闻》与央视新闻频道首次开始用AI生成视频用于新闻画面的新闻片段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甚至一度扩大为AI使用限制的争议。这又是为什么呢?
3月28日,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中,将AI生成视频的画面用在了讲述候鸟迁徙的背景资料上,并且在右上角的位置标注为“AI创作”。
这条科普类新闻的画面整体为AI动画风格,由每段3秒左右的视频拼接而成,其中风格多样,有偏油画风也有类似新海诚的动漫风。不过其中多处画面有着明显的AI痕迹与一些常见错误,例如画面中鸟类越多则越不精细,有着色块杂糅堆砌的情况,致使鸟类姿态扭曲。
而在4 月 3 日,央视新闻频道也同样用 AI 生成的视频来解释“强对流天气”,并提醒大众做好预防措施。
这则新闻片段中的画面以AI动漫风画面代替了需要实拍的空镜头素材,而在解释强对流天气所造成的“狭管效应”时则是用到了人工制成的动画。整体来看画面同样风格多样,不过由于大多数都是城市远景镜头,所以并无明显的AI常见错误。
AI 进入新闻报道,这不仅在国内电视媒体中,而且恐怕放眼全球,都显得颇为激进。其实,新闻片段用上 AI 素材只是近期种种变化的其中一角而已。
从 2 月 26 日央视发布《千秋诗颂》开始,从总台到上海台、芒果台,各地广电密集发布了 13 部 AI 作品。并且每隔一两天,各地广电就会有各种新尝试、新发布出现,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月16日,北京广播电视台人工智能融媒创新实验室揭牌,在揭牌仪式上,《AIGC三国》亮相世人,该宣传片的诞生运用到了“AI智能辅助制作”技术,向观众们再现了“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经典名场面。
3月21日下午,中国首部AIGC系列公益广告片《因AI向善》在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正式发布,该片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与台总编室联合策划制作。该片的美术、分镜、视频、配乐全部由AIGC完成,配音选用了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数字主播申䒕雅的声音。
广告内容聚焦“绿色出行”“节约用水”“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礼貌用语”“公共场所”六大主题,《因AI向善》第一季利用上海广播电视台刚推出不久的首个AIGC应用集成工具Scube,综合运用可控图像生成、人物动态生成、文生视频等业内前沿技术,强化技术研发与节目生产应用协同,将AIGC与具体公益场景紧密结合。
湖南广电集团(台)也同样以历史人物和故事为着力点,发布了在湖南卫视、芒果TV 双平台播出的人文漫游纪录片《湘行漫记》。从“左宗棠拜贺长龄为师”到“左宗棠与林则徐湘江夜话”,以AI国漫形式演绎左宗棠的人生转折时刻,通过AI动画技术将观众带回到左宗棠精彩的少年时代。
诸如此类的AI作品种类繁多,创新性强,有的电视台虽尚未有代表性作品发布但也在紧锣密鼓的成立相应工作室,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此,元宇宙新声制作了一个图表,虽然无法避免疏漏,但也能看出各地广电已然按下了AI加速键的趋势。
从表中可以看到,按媒体机构分类,总台、上海、湖南等地对 AIGC 化的重视程度更高,不过河南、中山等其它地方台的 AI 应用也在快速赶上。各地不论是发布AI短剧还是AI动画都更倾向于宣扬中华传统文化或是当地特色事物,都围绕着文化、娱乐相结合的思路。而央视在此之外还十分敢为人先的将AI生成视频用在了正式新闻节目中,然而过于激进的做法却也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反对声音”。
不少网友对于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新闻频道这一“激进”做法表示不支持,根据B站上回放的数据显示,两则新闻回放共58.2万次播放,弹幕877条中支持声音少见,吐槽AI生成视频中错误之处的声音居多,其中不乏质疑之声。
在其中一则视频下方有关“如何看待用ai制作新闻素材”的投票中,共有7299人参与投票,其中支持票数占比35%,不支持票数占比66%。评论区中大多并未直接表明支持或反对的观点,更多的是围绕在吐槽AI生成视频的错误上。
其实总结下来有两点原因,首先就是新闻的特点不允许有虚假且错误的事物。有关候鸟迁徙的新闻科普中AI视频有着多处错误和违和感,例如“分不清飞鸟和会飞的企鹅”之间的区别(请看下图)。这种错误在AI身上十分常见,许多人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但当错误出现在以严谨著称的新闻上时,就容易引发问题。毕竟新闻学三要素中就有“真实性”与“准确性”的要求,更何况这则新闻内容还富有科普意义,就更应当严谨一些,这也是一部分人持反对意见的主要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两条新闻中的AI生成视频画面给人一种“廉价感”。从AI画面的风格上能够很明显的体现出这一感觉,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接触过AI生成视频,起初认为很美但随着类似的内容愈发增多,人们对于AI动漫风星空体育下载、新海诚风等几种常见风格已经形成了审美疲劳。
上述表格中的许多AI作品都倍受好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风格符合内容。许多作品都是利用自主训练出的专用大模型而生成的画面,而非市场上比比皆是的凡品,因此更受欢迎。
其实网友们对于AI作品向来是喜闻乐见的,前沿的技术搭配多样的应用场景往往能够碰撞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火花,但如果是低配版技术融合在旧场景下得到的只会是割裂感。
就像前不久深圳地铁里的AI广告一样,被不少网友吐槽廉价。有人表示看这这张广告海报,周围一切变得廉价起来了,食物是预制的,看的图片是AI的,班是流水线的。
这则广告和前面的AI新闻画面一样,出发点是好的,但目前来看,并没有带来很好的效果,反而给人一种盲目跟风的感觉。很多人对AI是有很大包容性的,例如芒果TV的《湘行漫记》中人物形象有些过于“网红”了,在训练AI审美方面还有待提升。但其通过技术升级与模型迭代细腻地表达了人物情感和镜头语言,让大家看到了节目团队的用心,因此能够让不少观众选择性忽略一些细节不完善的地方。
央视网党委书记、董事长,央视频公司总经理过彤也曾表示,网络视听本身就是媒体科技创新的产物,“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是主流媒体的必然选择。媒体只有坚守如磐初心、构筑价值高地,才能抵御智能浪潮的冲击。要有迎风起舞、拥抱变化的热情和勇气,但不能盲目跟风,也要系好“安全绳”。
综上所述,不论是深圳地铁的广告还是央视的AI新闻素材都没有引起所谓“反对”的声音,这届网友们能够支持AI与多种行业的加速融合但同时心中也存在着一道“及格线”,自发的廉价与盲目跟风的AI产品。
在元宇宙新声看来,高质量的内容是吸引和留住观众的关键,广电机构在应用AIGC技术的过程中,必须持续优化算法模型,提高数据质量,以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还需要在应用AIGC技术时,充分考虑其伦理和社会影响,制定合理的使用规范和标准,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共进。
目前,从AI影视作品到全产业链布局,还有更多广电机构正在积极探索“AI+”。AI时代的创作者们正努力发掘中式审美的作品,积极构建有“中国心”的文化传媒大模型应用生态,助推广电行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