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萍乡市玖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 新闻动态

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关注光谷

发布时间:2024-02-16 浏览次数:

  12月10日,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连发三条重磅报道,在重要版位、重要栏目,集中聚焦湖北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点赞新型工业化的“湖北样本”。

  其中,《人民日报》以《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湖北着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为题,新华社以《锚定制造高地 加速聚势跃迁——湖北劲吹工业“新风”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经济日报》以《湖北工业经济追新逐绿》为题。文中大篇幅报道光谷企业追“光”而行,助力“中国光谷”走向“世界光谷”的故事,以下为原文转载。

  今年以来,中国宝武集团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投资近百亿元,先后开工建设新能源无取向硅钢结构优化项目、高端取向硅钢绿色制造结构优化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硅钢制造水平。

  引导钢铁行业向中高端优化升级,鼓励发展高强度硅钢、碳钢,是湖北推动新型工业化跨越突破、全面提升的着力点之一。

  推进新型工业化,湖北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扎实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以汽车、冶金、化工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占湖北全部工业比重近80%。转型升级,湖北大力实施技改提能,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

  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的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华老字号企业。走进其5G全连接智慧工厂,科技感十足,一台台机械臂在空中挥舞,机器人将软膏产品打包成箱,AGV智能小车自动转运。

  “我们与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合作,部署了8000多个5G数据采集点,实现设备100%网联化。对32条产线D动态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产全过程数字化管理。”马应龙药业集团董事长陈平介绍,改造后产线%以上,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湖北省政府坚持每季度分行业召开技改现场会,聚焦钢铁、石化、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已先后召开12场,通过标杆引领示范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截至目前,湖北省在建5G全连接工厂238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2个、省级5G工厂90家;工业企业上云4.8万家,覆盖率达47.8%。

  “湖北正大力实施新一轮万企万亿技改行动,5年内全省将实施技改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湖北省经信厅厅长刘海军说。

  在“武汉—襄阳—十堰—随州”汽车产业带,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和突破口;矿冶之城黄石,政企协力推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提质扩能,累计投资900多亿元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00多项;化工产业大市宜昌,“磷矿—绿色化工—新能源材料—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的迭代路径正加快构建……

  坚定不移抓转型、提质效,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今年前三季度,湖北汽车行业持续回升,化工、有色等支柱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前10月,湖北省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83家,总量达19153家。

  10月26日,在“中国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3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这次开工建设的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生产项目,预计可年产36万片碳化硅晶圆。”长飞先进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陈重国介绍。

  在光谷,众多企业追“光”而行,助力做大做强“光芯屏端网”产业链。中国信科集团投资150亿元建设5G承载应用与数字经济研发生产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投资150亿元扩建第六代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扩产项目;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3亿元打造高端光电子器件产业基地……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产业集群“提能”行动是湖北排在首位的任务。“湖北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努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湖北省副省长盛阅春介绍。

  光谷因光而兴,聚光成谷。今年9月,湖北省政府印发《加快“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推动“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

  创建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世界一流光谷科学岛,搭建国际领先的硅光芯片创新平台……省市协同聚力,大力营造企业茁壮成长、要素富集流动、治理先进高效的创新生态。截至目前,光谷企业逾13万户,高新技术企业近5300家。

  每个优势产业都建立省委常委领衔推动的工作机制,制定三年行动方案,组建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搭建一个产业服务平台,强化一批项目牵引,加快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硬化举措、优化政策、强化落实,湖北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断彰显——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武襄十随”汽车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武汉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湖北还围绕算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材料、低碳冶金等9个产业,打造若干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未来生物制造、氢能等6个未来产业,打造一批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1秒可传输451个1TB的硬盘数据量,下载13万余部最高画质电影——今年5月,中国信科集团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单模19芯光纤传输系统实验,实现了总传输容量、净传输容量的提升。

  “这是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通信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有望在东数西算等大数据交互场景逐步实现应用。”实验室光系统研究室主任罗鸣介绍,实验室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光网络项目中部署规模大、传输距离长的多芯光纤光缆工程。

  发展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是主动力。湖北着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厚植发展优势。目前,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88家国家级科创平台、452家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力量矩阵成势见效。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必答题。在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产线基地,技术人员正在测试固态锂/钠离子电池在针刺、折叠以及极端温度等条件下的可靠性。“与传统的液态电池不同,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域宽等优点。”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郭新介绍,新型固态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2年,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布局中试平台,郭新团队携成果签约入驻。“研究院为项目团队提供标准化厂房、对接资本市场、知识产权导航等全方位服务。”郭新说。

  湖北坚持以用为导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健全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机制,推动更多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1至10月,湖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893.06亿元,同比增长52.89%;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

  今年10月,湖北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4.5%,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达57.0%,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进中提质、持续回升的良好态势。湖北坚持以绿色低碳为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新动力、以链群协同为新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互赋能、相互成就。

  来到中色大冶弘盛铜业40万吨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现场,不见浓烟滚滚,而是科技感满满。

  集控中心大屏上,产线全链条一目了然,依托工业互联网应用,工人们远程操控就可实现炼铜。同时,采用新技术、新模式,项目废气脱硫效率达99.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8%。

  “生产安全水平和经营效益均大幅提升。”企业负责人万黎明说,占地1000多亩的工厂只有500多名工人,但人均年产能达500吨、人均年产值达5000万元。

  湖北省经信厅厅长刘海军介绍,推行新型工业化,湖北没有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进行退出,而是支持企业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

  引导钢铁行业向中高端优化升级,加快汽车行业新能源化发展,推动石化行业实施“油转特”及炼化一体化等精细化发展,支持纺织行业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提升食品行业精深加工比重……紧抓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传统产业蕴藏的巨大潜能得到有效释放。

  2022年,湖北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以上。今年1月至10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1月至9月加快0.2个百分点。

  走进位于中国光谷——武汉东湖高新区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一根根透明的光纤预制棒经由高温处理后,正飞速被拉成如发丝般的光纤。

  公司总裁庄丹说,作为全球唯一掌握PCVD、VAD、OVD三大主流预制棒制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光纤企业,目前其产品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实现营收100.29亿元。

  放眼中国光谷,长飞公司等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持续围绕“光”做文章,加快打造世界级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目前,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

  立足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领域,湖北省提出,以超常之举,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举全省之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今年前三季度,五大优势产业实现营收1.96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营收比重超60%。湖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武汉光电子信息集群和“武襄十随”汽车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聚焦成长性,拓展新赛道。湖北还大力发展算力与大数据等9个新兴特色产业,前瞻布局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6个未来产业,不断提升工业含“新”率。2022年,湖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2.1%,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湖北千亿产业达17个,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领域拥有一批国家级企业。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编制矿石、化工等产业链供应链方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循环;推动成立国控等供应链集团,共建覆盖全行业的供应链新生态;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不断补齐产业链短板……近年来,湖北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再造、循环畅通,切实增强产业安全和韧性。

  推进新型工业化,点上要突破,链上要协同,群上也要跃升。当下,跨越中国光谷、鄂州、黄石、黄冈等地的“光谷科创大走廊”上,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逼近8000亿元,加速冲刺万亿级规模,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和整体效能不断释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意见,对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国高地进行部署。明确到2027年,全省制造业产值达到8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

  湖北省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作为全国工业大省,湖北有基础、有责任、有能力打造制造强国高地,在新型工业化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商城下单、工厂随即生产,一双鞋从定制到完成最快仅需2个小时;借助体感培训系统,学员能更好地完成培训科目;智能生产系统不仅能传输生产实况,其AI算力还能“读”懂视频、检查产品包装缺陷……近日,在湖北武汉举办的“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众多湖北企业带来的最新应用成果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凝聚着湖北智慧的新进展、新实践,充分展示了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湖北担当。

  新型工业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湖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正紧盯新型工业化发展机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支撑战略地位。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表示,湖北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的重要指示要求上来,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牢牢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通过高端化升级、数智化赋能、绿色化转型,打造制造强国高地,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支撑。

  11月初,湖北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印发了湖北省《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国高地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湖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提出大力实施产业集群“提能”行动等七大行动,明确重构集群发展新优势等七个思路举措。

  湖北省副省长盛阅春表示,湖北将坚持制造优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集群发展为关键抓手,以绿色低碳为基本路径,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大推进”战略,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是科技创新主战场,其创新水平直接关系到产业体系创新水平。走进湖北省南漳县华海纤维科技有限公司,6条自动化生产线正不断“吐”出教材专用纸。借助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该企业今年前11个月销售额超3.8亿元,已成长为湖北省内教材专用纸领军企业。

  “设备升级后,我们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华海公司负责人周安乡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了研发中心,每年拿出1500万元用于研发,已获得16项专利。

  襄阳市经信局局长段细柱说,以打造万亿工业强市为目标,襄阳出台多项措施,支持工业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在技术创新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湖北造”正由低端廉价向优质高端攀升,越来越多制造企业从“小且弱”转向“大而强”。统计显示,2022年,湖北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2469个、完成投资3332亿元,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2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3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7%、高于规上工业14.7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1.2%。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12月初,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科研人员围拢在模型前热烈讨论,他们正对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展开攻坚。“目前,华工科技面向新能源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60%,激光加工装备、温度传感器等核心产品海外销售收入有望增长35%以上。”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表示,公司未来5年计划投入超10亿元,用于行业前沿技术的创新研发。

  “我们推出了‘博士100计划’‘工程硕博士培养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一支光电子行业最顶尖的人才队伍,打造国内光电子行业创新策源地。”马新强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已开发国内首套全国产化第三代半导体激光切割装备、航空发动机气膜打孔装备等先进装备,新产品销售贡献率达60%。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注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筑竞争新优势。湖北首创“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实施省政府分管领导“链长”挂帅、龙头企业“链主”引领、高校科研机构“链创”支撑的“三链”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同时,强化供应链思维,成立湖北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湖北国控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楚象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等供应链平台,搭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更好汇聚要素资源、促进供需对接、联通海内外市场,为产业发展搭建高效循环的供应链体系。

  TCL空调器(武汉)公司将“5G+工业互联网”这道加法题做出了乘法效应。TCL空调器(武汉)公司智能制造园有8条数字化智能生产线个智能化“黑灯工厂”和全球首条无尘新风空调专线。

  “通过公司自主开发的5G+数字化供应链产供协同平台,我们将300多家供应商的大供应链拉通,进行实时调度。”TCL科技集团首席运营官王成说,数智化赋能让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原料库存同比下降10%,库存占用资金减少30%,准时交货量提高15%,采购成本大幅下降。

  通过阅读数智化这本“秘笈”,越来越多的企业打通了新型工业化的“任督二脉”。在富士康武汉工厂、美的冰箱荆州工厂等标杆企业的引领下,湖北制造企业积极“上网”“入云”。

  “目前,湖北在建和建成的5G全连接工厂已达238家,上云工业企业达到4.8万家,覆盖率超过48%,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60%。”湖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刘海军表示,2022年,湖北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4.7%,总量居全国第8位、中部省份第1位。

  湖北着力搭建互联互通“立交桥”,持续完善数字底座。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是跨区域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神经中枢”。2018年11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上线,成为全国五大顶级节点中首个开通的顶级节点。刘海军说,截至今年10月,武汉顶级节点接入二级节点34个,标识注册量3年增长50倍,累计标识解析量134.01亿次,累计接入企业节点数量14957家。

  作为我国光通信行业首家建立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企业,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已完成注册企业3000多家。“目前,标识注册量超14亿,日均解析量超150万次。”长飞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说。

  发挥人才富集优势,武汉市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数智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组建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结合应用落地。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院长李纲说,研究院牵头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数智融合的信息分析方法创新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基于物模型的“数据+知识”融合认知计算方法,并与武汉邻盛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智慧能源、智慧水务、智慧园区等多个场景,赋能多个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

  作为湖北传统优势和支柱产业,冶金产业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湖北高度重视冶金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将低碳冶金纳入9个新兴特色产业之一。”刘海军表示,湖北正加快培育五千亿级低碳冶金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冶金工业实现“技改提能 制造焕新”,制定出台了《湖北省低碳冶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11月初,武汉市科技重大专项“炼铁过程极致能效降碳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已顺利实施。该专项由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冶南方、武汉科技大学等9家领域内优势高校和企业共同揭榜。

  “钢铁极致能效工程被钢铁行业誉为继产能置换和超低排放后,覆盖全行业、全产能的第三大工程。”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武钢有限技术中心主任周一中表示,提高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是钢铁行业当下最经济、最具规模可行性的创新工作,对推动冶金行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战略已融入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武钢有限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力争2025年实现废水零排放、掌握减碳30%的技术能力,2027年实现吨钢综合能耗引领性突破,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促进钢厂与城市共生共融。

  冶金行业向绿而行、向绿而兴,湖北的磷化工产业亦是如此。立足雄厚的化工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磷矿资源,湖北宜昌磷化工产业实现了从磷矿到磷肥、新能源材料,再到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的迭代。

  2021年12月,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落子宜昌,投资320亿元的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开工。龙头企业落户形成强烈的带动效应,一批新能源电池产业企业重仓宜昌,已基本形成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

  “宜昌将依托湖北三峡实验室,聚焦磷石膏、电子化学品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关,全力推进磷化工产业供应链平台建设,力争明年交易量突破200亿元。”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表示,宜昌将保持精细化工占比达40%以上,持续推动传统化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实施“电化长江”行动,未来5年将推动公务船、新增旅游船全部实现电动化。

  湖北推动新型工业化是大势所趋、使命所系、机遇所在。湖北省省长王忠林表示,作为工业大省,湖北综合优势明显,要顺应规律、主动作为,全力推动制造业总量倍增、质效跃升、主体壮大,加快打造制造强国高地、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全国产业创新引领区、世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世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先导区。

联系地址: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芦溪镇新田村213号

联系电话:400-123-4567

E-mail:baidu@Ldgbcv.com

服务热线:13800000000

扫一扫,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12-2024 萍乡市玖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赣ICP备2023005358号-5

赣ICP备2023005358号-5